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穿越为崇祯实行改革开放

第十一章 天启城

0:00
0:00

  内阁中钱党与温党的斗争让内阁空出了位置,朱有见觉得有必要把徐光启弄进去,于是下旨,拜徐光启为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正式入阁了。并且下令让徐主意举荐贤能。

   徐光启举荐了孙元化,朱有见一听之下大喜过望:挖到人才了。

   孙元化此时也早已不是什么默默无闻之辈了,天启年间宁远大捷,打死**哈赤,孙元化的大炮可算是立了大功了。

   孙元化是徐光启的学生,天启年间进士。与传教士等接触较多,潜心学习火药大炮等技术,后被举荐协防辽东,将整个辽东的城防体系升级到了火药时代。否则大明王朝不会由宁远大捷这样的重大胜利。

   可惜,宁远大捷之后,朝廷虽未特别冷落孙元化,却也将其放到了一个不合适的位置:登莱巡抚。

   作为一个技术控,孙元化搞火炮可以,识人之术、御人之术就差了点。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之后,孔有德等毛的旧部,渡海投奔了孙元化。孙容留了他们,却也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崇祯八年满清再燃战火,孔部受命北上,半路兵变,杀回了登莱,并且祸害了大半个山东之后,投奔了满清。孙元化经营的火器部队也入了满清之手。

   孙元化本人因为孔有德感念其恩德放了,却被朝廷捉拿下狱,成了党争的牺牲品,最终人头落地。

   朱有见觉得这个人才应当放到天启实学院里来:研制火器、训练人才。另外,可以协助徐光启挑起整个学院的管理来。在这里,可以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并且作为皇帝,朱有见自信可以使之避免成为党争的刀下鬼。这么一个人才真的不好找。

   朱有见自己从内库拿出了一笔银子,又在朝会上*着户部挤出了一部分,终于在西部山区开始了“天启城”的建设。

   正如前文所述,天启城建在京师西郊的山区之中,易守难攻。这里首先是一个堡垒,建有兵营、演武场、火药库。其次,这里也是兵工厂和武器试验场,主要是火器。并且在朱有见的授意下,这里建了四通八达的地道,用作战时避难所和临时指挥部――当然这是后话。

   当然,从外表看,这只是天启学院的一个分校区。

   孙元化奉诏入京,觐见了皇帝――也就是我们的朱有见同学。朱有见着力褒奖一番,孙元化谦虚惶恐一番不提。作为负责具体执行的人,朱有见让他也了解并参与了整个天启学院和天启城的筹划。

   军事方面的作用是首要的,因为大明帝国面临后金来自北方的威胁,而根据原来的历史,大明帝国的江山被农民起义军打下来,最终却落到后金手里。大明的军队和军事体系无法有效应对这一威胁。天启实学院的军事系,要为大明新军培养骨干人才、研究新式武器和战法,并且为军事制度的革新做铺垫。

   军事系要设军法科、地理科、火器科、情报科、水战科等等科目。其中情报科要找锦衣卫等旧部门的老人,尤其是参与过万历年间援朝抗日的老锦衣卫官兵,负责实例讲解并组织统编教材。

   明朝的锦衣卫和东西厂在中国历史上因其特务统治作用而臭名昭著。但实际上,与东西厂不同,锦衣卫是正式的军事编制,而且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朱有见认为,锦衣卫在情报方面的作用和经验是值得关注的。天启实学院,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总结这些经验,并且在大明帝国军事体系中运用好,作为对后金作战的一大手段。据说后金以一部《三国演义》为指导战争的兵书,那么我们就要以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态度指导战争――朱有见暗下决心道。

   关于军法科。这与明军中的监军制度有关。明朝为了控制军队,派太监监军。本身制度的目的是好的。军队作为一种杀器,必须有国家的监督制约,否则就成了民国初年那种军阀队伍。二十世纪的现代民主国家也是奉行以文抑武,这方面做的好的,如印度,三军司令部分立,民选的文官政府控制国防,政局就稳定;而做的不好的,如巴基斯坦,一个总参谋长统领三军,结果就是军人政变频仍。美国的国防部长必须是文职,而参谋长联席会议,作为美国总统的咨议机构,完全受美国总统的掌控。

   但是在人治的明朝,各级官员,包括军事官员的权限没有明确的规定,因事设职,因人设制,结果就是本身作为监军的太监可以随意干预军事,外行管内行。真正的军事指挥专家,在太监越权时没有任何制约的能力,只能委曲求全。甚至监军们出现了指挥失误,反而要军事长官顶缸。

   朱有见打算改革这种监军制度,以熟习军法的法律专家代替太监监军,为专职军法官,类似于后世天朝的政委。军法官与军事长官分属两个不同培养和管理体系,相互监督制约。军法明确规定军法官的职责为平时申明军纪、监督长官;战时军事长官临机处置不法时,必须由军法官副署;所有奖惩事务也须至军法官处备案。特别规定军法官不许越权干预军事指挥。设立专门的军事法院体系,军法官履可行公诉人职责。

   当然这种体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现在建立军法科,就是为了这一制度的建立培养班底。另外,军法科跨军事和法律两大系,其人员构成与课程设置尚需仔细斟酌。

   对于军事系的学生来源,朱有见暂定为从现有军队中招募。明朝的卫所体制已经腐朽了,要废除这一体制,怎么安置军户是一大问题。一个不小心,就容易不和谐。朱有见下令,从卫所体系下的军户中招募威武兼备的人才入学,给予津贴养家,并且特别规定家属可入民籍,自由选择职业。这样规定的原因之一就是,明朝的军户地位地下到类似于奴隶了。处于此种境况的,还有工匠。

   明朝的“户籍制度”非常僵化、非常不合时宜,限制了各个行业的人员流动,最终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当然设计这套制度的朱元璋,没有学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朱有见表示无可奈何――当然后世学了辩证法的,把制度搞僵化了的大有人在,不废话。

   对于匠籍,朱有见也打算按军户的这套办法,先“抽空”,再废除。

   首先迫切需要工匠人才的是火器和造船。明朝处在新旧军事沿革期,不论东西方,火器开始逐步取代冷兵器。不幸的是,因为明朝落后的管理体制,中国在这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

   涉及火器,明朝管理体制的问题:工匠地位地下,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专门的技术研究机构,所有技术都是口耳相传,而且有些工匠为了维护自己的饭碗,遵从“传男不传女”等古训,与此相对比的是,西方国家形成了专利制度;军事工业实行封建衙门式管理,产品定向供应军队,没有经济刺激力,质检也不认真,粗制滥造,事故频发,造成火器在军队中普及困难。

   朱有见想,既然老天爷一不小心让自己这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穿越回了明朝,那么自己就要作出一番事业来,要用比明朝人早四百年的“远见卓识”来拯救明朝,拯救中国。

   要拯救中国,在明朝这个时代,就要鼓励发展工商业,培植资本主义萌芽!!怎样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提高工匠地位、改善经济待遇;另一方面要允许其自由择业,并且引入市场机制,把死水变活水。朱有见认为,建立一个专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好多事要做啊!!朱有见每天睡觉前都这样想。

   《明报》朱有见每天都要看,对“新政”和实学看不过眼的人大有人在。朱有见的态度就是,你们争论你们的,我干我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自己就一条道走到黑。作为一个皇帝,光开言路、虚心纳谏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实际上朱有见现在没法纳这个谏,因为这是从根本上否定实学否定新政。只有顶着各种压力去先做了再说。如果没有一定的担当,那什么事也没法干了。

   当然,正如前文所述,还是有很多实学思潮在明朝的民间涌动的。朱有见办实学院的举措让他们看到了光明,积极主动地涌向了“实学”这杆大旗之下。朱有见在新招学院名单中居然看到了黄宗羲、顾炎武这样的名字!!而宋应星也受邀成了实学院的兼职教习!!顺理成章地,《天工开物》、《营造法式》也都成了教科书。

   关于律法系,朱有见下诏,让全国各省各府各县的刑名吏员入学。并且声明,凡是入实学院律法系学习的,毕业之后由吏员籍改为官员籍,成为不受地方官管辖的独立的“提刑司”和“按察司”官员。

   本来明朝制度,地方政府有提刑按察使司。朱有见经过分析,发现“提刑”智能,类似于后世的刑事侦查加起诉;而“按察”,就是审判了。提刑与按察的分立,就是后世刑事诉讼法上的“控审分离”。这是朱有见司法体制改革的举措之一。

   不过这样深谋远虑的举措,明朝人暂时看不透。朱有见好孤独。

   律法系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交流,朱有见要求,各地刑名吏员要交流审判经验,将案例记录整理,形成判例汇编,并希望从中找出一些规则,完善明朝的民事立法。

   古代的中华法系,以刑为主,民法太不发达了。朱有见认为,要培育资本主义,必须制定民事法律。

   另外朱有见托徐光启从外国传教士手中求取的罗马法《国法大全》,也搞到手了。因为其语言简明精炼,基督教传教士们学习拉丁语的教材就是罗马法的条文!!明朝的时候,西方已经重新发现了罗马法,并且对其研究也非常深入了。

   朱有见的打算是,先在法学教育中引入罗马法,培养一些具有罗马法思维的法官,再以判例法的形式逐步将其融入中华法系。后世清末的变法修律,虽然快刀斩乱麻,但是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后果。并且中华法系的声明就这么一刀被斩断了根脉。

   幸而朱有见穿越回这个时代,像英国这样的欧洲国家,罗马法也还只是缓慢渗透入其判例法体系。欧洲大陆各国还盛行习惯法,没有制定民法典。朱有见法律改革的压力不大,而且主动去学习,比被动接受效果要好。朱有见相信,中华法系通过缓慢改革,逐步排除封建因素,从而焕发新生命。

<>read_di();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