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重生84,从养鱼开始

第0472章新北宁新气象

重生84,从养鱼开始 无色非龙 9614 2023-11-16 09:16
0:00
0:00

  几天之后,沉洋带着文化局的领导和电视台的人来到了农场。

  北宁市台的几台摄像机闪着红灯,对着卢家就是一顿拍摄。

  把周围的老头老太太都紧张的一匹。

  他们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阵仗啊。

  农场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人也来到了现场。

  得知是来录节目的,这才放心。

  卢昌华正从胡大贵家出来。

  他本是要陪着大贵散心的。

  见沉洋到了,赶紧迎进屋子。

  虽然他昨天就接到了电话,可却没想到能来这么多人。

  客厅根本就站不下。

  除了必要的人之外,其他人只能站在其他屋里了。

  “领导,怎么这么多人啊?”

  “都是工作需要,你该干嘛干嘛,别紧张。”

  “专家来了?”

  “明天到。我们从省里和京城请了一些地方史的专家,由他们来鉴别吧。”

  “好。”

  记者对卢昌华进行了采访。

  主要问了他捐献文物的目的,还有文物的来源。

  此时卢昌华的说法都统一为在这些文物都是民间搜集的,此次捐献给国家,是为了支持北宁建设博物馆。

  晚上,王瑶和吴玥回来,见家里都有借住的人,也知道是市里来采访的。

  小糯米和胡乐盛宇都很好奇。

  他们可没见过家里来这么多人。

  沉洋和其他领导同志当天下去就回去了。

  剩下的都是专业的事,他们在不在没有啥影响。

  第二天,中午时分,专家组来了。

  卢昌华带着他们去了仓库。

  一进入仓库,这些人就傻眼了。

  “这些箱子里都是文物吗?”

  “有的是,有的不是。具体的你们要一一查看。”

  卢昌华找来了十几个棒小伙,由他们协助打开箱子,这些专家们则一一查看,发现有跟东北地区有关的文物就拿出来,单独放在一起。

  这一忙活,就忙了半个月时间。

  卢昌华也就第一天跟着,以后就放开了,他们愿意看啥就看啥。

  时间一进入四月,春风送暖,中午的时候,融化的积雪更多了。

  原本白雪皑皑的大地,也被融化成了狗啃的似的,黑一块白一块的。

  而老卢这时候也开始他们的团建活动。

  每天都是几辆车拉着老头去北山。

  小河边一字排开。

  虽然小河里的冰还没有完全化开,可这不耽误他们钓鱼啊。

  尤其是水边,已经化了一两米的距离了。

  这几天,这几家家家户户的做全鱼宴。

  煎煮炸炖,胡大贵算是吃着野鱼了。

  仨孩子也没少吃。

  把卢昌华吃的一打嗝都有股鱼腥味。

  经过半个月的筛选,还真是筛选出了一百来件东北地区的文物。

  其中,有明确指向的,属于北宁地区的文物有二十多件。

  这些文物被一字排开的摆放在长条桌上。

  桌子上铺着红绒布。

  每件文物前都有一个小牌子。

  上面写着文物的名称,年代,用途等文字,

  电视台的记者们,扛着摄像机前后左右的一顿记录。

  然后这些文物被打包装箱。

  文化局的专员列出了问去清单,双方签字交接。

  这事在卢昌华这儿就算完了。

  文化局这边可有的忙了。

  这些文物运到市里,首先就得找个合适的库房。

  这几天,博物馆的规划已经出来了。

  建设经费有省里出一部分,市里配套一部分。

  它就建设在交通路的边上。

  建成中西合璧的样式。

  来凸显地方特色的同时,也能彰显现代化的进程。

  经费上,沉洋还是向卢昌华开口了。

  “昌华啊,博物馆是咱们北宁的脸面,凝聚了大家的心血。这建设经费你多少也支持点吧。”

  “领导啊,还差多少?”

  “现在的博物馆都很现代化,可不是建几栋房子那么简单。省里给了两千万,市里配套了两千万,还差一千多万呢。这个缺口,也只有你们昌和集团能补上了。”

  “如果你能全补上,博物馆就命名为昌和博物馆,作为对企业的回报,你看咋样?”

  “哎呀,领导啊,这可不行啊!”

  “怎么?你不愿意?”

  沉洋很是惊讶的看着卢昌华。

  “不是,不是。钱我们可以支持。可是命名不行。”

  卢昌华还是知道轻重的。

  不能因为自己除了钱,什么事都要挂上自己的名字。

  比如这博物馆吧。

  就不能用企业的名称。

  为啥?

  就因为,这座博物馆是北宁的城市博物馆。

  它必须要有权威性。

  也就是要是官方的博物馆。

  如果挂上企业的名字,那就失去了权威了。

  卢昌华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

  沉洋一竖大拇指,连声说:“好!”

  他是真佩服卢昌华这个小伙子。

  自己赚了钱,不忘社会。

  积极捐助,回报社会。

  这样的人真是不错啊!

  卢昌华微笑不语。

  王瑶根据卢昌华的指示,跟文化局对接了赞助的事。

  虽然没有了命名的事,可是纪事牌上,却要刻下昌和集团赞助的金额。

  现在的北宁就是一个大建筑工地。

  不仅市区在大搞建设,二井子镇的产业园也在打着地基。

  成千上万的建筑工人开进了现场。

  各种机器设备的轰鸣打破了二井子镇的宁静。

  一个未来可期的新城镇正在崛起。

  电视台的寻根节目也陆续的播出了。

  通过节目,人们发现,给博物馆捐献各种物件的人还真不少。

  有捐献晚晴时期俄国人和日本人拍摄的老照片。

  有捐献伪满时期的有关北宁的文件。

  有各种田契地契。

  有工作证等等。

  还有老式马车,磨盘,斧头镰刀。

  老式的洋枪。

  日本侵略者的驻军照片。

  抗联战士的照片等等。

  所有这些,有的出自普通的老百姓之手,有的来自大专院校,有的来自专业机构。

  还有的来自海外。

  其中,有几份重要的文件资料,来自国外。

  其主人曾是记者,在北宁地区进行过采访,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重要的是,还有一段近五分钟的黑白电影胶片。

  它真实记录了伪满时期的北宁。

  当时人们的风土人情。

  衣着穿戴,礼仪和城市建设风貌。

  这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可是也是北宁唯一的电影记录。

  当这段影片被电视台翻录剪辑播放后,很多北宁人都认真的看了,重播也看的很仔细。

  换源app】

  这就是几十年前的北宁。

  那时候的北宁,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

  如今,我们正在建设崭新的新北宁。

  这样的对比和反差,让很多北宁人落泪。

  尤其是老人。

  这段时间,卢昌中的全部精力都扑在了园区建设上。

  不仅要做到“三通一平”,还要把厂房建起来。

  整个园区的规划,不仅仅有生产区,还有住宅区和商贸区。

  只是这些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早就有人看出了二井子镇的发展前途。

  纷纷跑到这里做生意。

  开饭店的,开旅社的,开超市的,把二井子镇的那条通往长水农场的主干道两侧都站满了。

  原先这条砂石路的两侧是一米多深的排水沟,后面是防风林,然后是住户家的菜园子,在后面就是人家的住房。

  现在倒好。

  排水沟都统一盖上了水泥板。

  明沟变成了暗沟。

  防风林也被移植了。

  菜园子也变成了建设用地。

  那些有眼光的住户,赶紧找到镇政府,先把自己家后院子交钱占住。

  等着卖高价呢。

  不过,他们所谓的高价,在那些有眼光的人眼中不过是毛毛雨。

  很快这些住户有的捶足顿胸,有的发了笔小财。

  更有眼光的则和别人合伙,一起开起了饭店,超市。

  抢占这波商机。

  卢昌华开着自己的桑塔纳,路过二井子,见两边都变成了房子。

  原本长水农场进城的必经之路,现在成了商业街了。

  这让他心里感慨。

  看样子有眼光的人还是多啊!

  这次来,是大哥约的他。

  两人就在园区的临时办公点里见了面。

  室外的噪声很大。

  关闭的房门,卢昌中这才说道:“这次找你来,是想嗯你问个主意。”

  “啥事?”

  “园区的建设也铺开了。可是,这以后的工人是个问题啊。”

  “哦?”

  卢昌华也想起来了。

  是啊。

  人家开着开厂,找不到合适的工人,咋整?

  “那你的意思是?”

  “你们的技校能不能专项培养一批生物医药的工人?”

  “这个没问题啊。只是怕时间上来不及吧?”

  “来得及,先搞个两年制的,后面再搞三年制的。”

  “这事不用跟我商量吧?直接找集团就行。还有,北宁的技校有好几家呢,一起培养吧,这样在数量上应该能供应的上。”

  “嗯,我就是再等你这句话了。”

  “其实啊,我已经跟弟妹说了这事了。她怕耽误集团的人才培养,说要听听你的意见。这不,我才找你来聊聊。”

  “我同意。”

  卢昌华拿起电话,打给了王瑶,让她以集团的名义,下发文件。

  让技校增设生物医药类专业。

  技校这些年,给集团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工人。

  充实在了各家工厂里。

  如今反而有了人才过剩的情况。

  现在有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学校增设专业,把培养人才的方向调整一下,这是件好事。

  得知丈夫在二井子镇,王瑶说道:“没别的事就在那儿等我吧,一起回家。”

  “得嘞,我等着。”

  卢昌中乐呵呵的假装听不见。

  兄弟俩又聊了起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