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重生84,从养鱼开始

第0014章别样的秋收

重生84,从养鱼开始 无色非龙 7624 2023-11-16 09:16
0:00
0:00

  北大荒有句谚语,种在冰上,收在水里。

  这话是实践检验出来的经验之谈。

  每年的四月中旬,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正是春播的季节。

  黑土地冰雪融化,春风把浮土吹干,可十几公分之下依然还是冻土,硬邦邦的。

  此时只能播种小麦,小麦播种到七八公分的深度即可。

  所以说是种在冰上。

  收在水里就是指的秋雨。

  在八九月份的时候,正是白山黑水间秋雨的季节。

  而九月下旬就是麦收的最佳时间。

  此时,如果麦田发生涝灾,小麦就被泡在水里。

  泥泞的麦田根本就下不去机械,只能人工收割。

  因此有收在水里之说。

  八四年的九月格外让职工揪心。

  从八月起,雨量逐渐增大。

  一进入九月,更是一场接着一场。

  韩建华每天都在田间地头查看情况。

  卢昌华不得不继续排涝的工作。

  现在离麦收还有十几天,小麦还没有完全成熟,如果大雨继续,今年的小麦怕都得发芽了。

  发芽这是农场职工的说法,就是麦粒水分太大,直接在麦穗里发芽生长,那这些麦子就废了。

  有了春季排涝的经验,卢昌华他们倒是得心应手。只是每天都是湿漉漉的,光是排涝用的油料就用了几十吨了。

  九月二十二日,突然雨过天晴,秋风扫过,麦浪翻滚。

  只要能放晴三天,小麦就会进入成熟,二十五六号就能麦收了。

  虽然雨停了,可很多低洼地的小麦倒伏严重,麦穗都浸在水里,有的已经发芽。

  趁着天晴,赶紧抽水。

  轰隆隆的积水喷射而出,流进了水沟里。

  洼地里的积水很快就被抽干,太阳一晒,秋风一吹,半天时间,地面也就干爽不少。

  这段时间卢昌华的绿皮书阅读停留在了68次。

  主要原因就是排涝太忙了。

  忙到他们抢险队都没时间回家休息,累了困了就躺在挂车里眯上一觉,可抽水机却是24小时不停的。

  农场防汛指挥部的领导都到三分场来取经视察。

  没办法,现在整个农场只有三分场的排涝工作进展的最顺利。

  其他分场不是物资不足就是油料不够,说起来还是认识不足。所有分场的受灾情况基本相同,为什么三分场就能及时排涝?

  你们的低洼地小麦都发芽了,还在水里泡着。看看三分场,及时抢险及时补救,如今大多地块的积水都抽干了,剩下的也不多了。

  老天爷真给力。

  果然连续三天放晴。

  麦田里金色麦浪翻滚,随风起伏。

  “马上组织麦收!”

  虽然排涝工作已经完成,可连续多日的雨水让整个麦田都吸饱了水分。

  没有了明水,可机械还是没法下地。

  也没有那个时间等着麦田自然晾干,只能人工收割。

  不仅是大田队的职工,其他人都得下地,包括家属。

  每人发把镰刀,划分出地块任务,自己去收割完成。

  卢昌华一家也有任务。

  卢家三口人,分得一垧地的任务,必须要在三到四天内完成。

  胡大贵家也有一垧。

  老爸每天忙完食堂的工作,就得赶去地里割麦子。

  老妈和卢昌华才是主力。

  望了一眼黄灿灿的麦浪,卢昌华把白线手套戴在左手,往右手心啐了口唾沫,拿起镰刀弯腰割麦。

  左手往前一抓,往怀里一拉,右手的镰刀往前一伸,向后一拉。

  “嗞啦!”

  一把麦子就割了下来。

  他往前再进一步,继续抓麦割麦。很快左手里的麦秆就多了起来。而后用一把麦秆扭几下劲儿,当成草绳把麦秆捆起来。

  这一捆麦穗就被立在了田里。

  卢昌华到底年轻,体力好。

  弯下腰一口气就能割出去十几米远,待起身时,身后就立着十几捆麦捆了。

  熊宝倒是乖巧,老老实实的趴在地头,望着逐渐远去的卢妈妈和卢昌华,它一点都不慌,因为它身下就是主人带的吃食,用袋子装着,还有一小壶凉白开,这可是好东西,不能让别人偷了。

  卢昌华和卢妈妈正在割着麦,突然听到熊宝汪汪的叫声。抬头就见田间小路上走来几个身穿绿色军装的战士,手里拿着镰刀。

  “老乡,我们是来支援的。”

  其中一位穿着四个兜的干部服,腰里扎着武装带,一脸笑容的打着招呼。

  “你们是解放军啊?!”

  卢妈妈一脸的惊喜。

  “是的,老乡。”

  其他几个战士二话不说,卷起裤管,就走进了泥泞的麦田。

  他们没有说什么话,只是挥汗如雨,学着卢昌华的样子,把麦捆立在田里。

  “哎呀,这是我们的任务,怎能让你们干呢!”

  老妈哪里好意思让解放军帮忙,一个劲儿的阻止。

  “大娘,老乡。我们来了一个团,已经去了农场各个连队。您放心,三分场我们来了一个连,不把麦子收完,我们是不会走的!”

  那解放军干部拉着卢妈妈的手解释道。

  “可……”

  卢妈妈不知该说什么好了,她转身就往家里走。

  卢昌华抬头四望,这一大片的麦田里,早就出现了一片绿色的身影。

  他们不叫苦,不怕累,除了给老乡做解释工作的几个干部外,都默默的干着活,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实际行动。

  卢昌华知道,这些指战员真的是老百姓的坚强后盾。

  很快,卢家和胡家的麦田就收割了大半。

  此时卢妈妈和胡大妈一前一后的走来,她们抬着装着馒头的大盆,还拎着一个大塑料壶。

  “解放军同志,休息一下吧,喝口水,吃点东西。”

  卢妈妈和胡大妈站在地头喊了起来。

  卢昌华也起身招呼这些战士们。

  他们没人起身,他们只听从命令。

  “好,同志们休息一下。”

  那些埋头苦干的战士听到命令,立马起身,对着连长敬礼道:“是。”

  回答铿锵有力。

  卢昌华看到,这些战士也仅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有些人脸上稚气未脱。

  他对这些指战员打心眼里喜欢,他们都是人民的子弟兵,真正的革命军人。

  立在田间的麦捆要暴晒两三天,让麦粒去去水分,收收浆。

  这些日子,解放军战士每天很早就去了田里,很晚才回去休息。

  就在胡家的西侧,有一趟砖房,这是当年知青的宿舍,如今早已空了出来。

  这一个连的临时驻地就在这里。

  门口有值哨的战士。

  一身军装,红红的领章和帽徽,这都是在电影里才能见到的,却真实的出现在了农场里。

  卢昌华对这个临时军营很好奇,站在胡家门口与胡大贵闲聊,拿眼偷瞄着不远处的营门。

  有几个孩子也在看稀奇。

  他们聚在一起,蹲在营门口四五米的位置,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

  见这些孩子不走,战士们也没有恶语相向。

  一个班长见了,转身进去营房,拿了几个面包出来。

  走到孩子们的面前。

  “来,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吗?”

  农场的孩子哪里吃过这么高级的东西?

  一个个小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似的。

  班长蹲下身,把面包掰开,分给这些孩子。

  孩子们看着手里白暄暄香喷喷的东西,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这是面包,可好吃了,你们尝尝!”

  这几个像小花猫似的孩子,张开小嘴咬了一口,眼睛就是一亮。

  然后就大口吃了起来。

  “慢点吃,别急,还有。”

  见几个孩子意犹未尽的砸着嘴,那班长起身要去再拿。

  远处有两个干部模样的军人走了过来。

  “报告连长,指导员,一排三班正在执勤。”

  “这几个孩子是怎么回事?”

  那连长严肃的问。

  “连长……”

  三班长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嗯,还有吗?再去拿几个来。”

  连长和指导员看看眼前的几个孩子,笑了笑进了营房。

  一会儿,每个孩子手里都有了一个面包,孩子们喜笑颜开,纷纷往自己家里跑,嘴里还高喊着:“解放军叔叔给我面包了!”

  那股自豪劲儿就别提了。

  卢昌华和胡大贵看着眼前的这幕,心里感动。

  这就是老辈人说的军民鱼水情吗?!

  今年的秋收,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抢收了小麦和大豆。

  前方忙着收割,后方忙着晾晒。

  所有的粮食收回来,都要在晒场晾晒几天,去掉大量的水分和杂质之后,才能入仓。

  脱粒机直接在田间地头脱粒,一车车的麦子送进了晒场。

  几十人的晒场忙得不可开交。

  卢昌华也跑来帮忙。

  没办法,人手不够。

  望着驶进晒场的粮车,他抹了把汗,喊道:“又来一车,卸车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