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重生84,从养鱼开始

第0190章面粉换艺术品

重生84,从养鱼开始 无色非龙 8835 2023-11-16 09:16
0:00
0:00

  洪厂长经过两个月的煎熬,终于把加工厂攥在了手里。

  这一百多人也终于知道,这个蹲坑厂长的厉害。

  不跟你吵,也不跟你闹,就在你的七寸下家伙。

  就一个绝招,扣钱。

  你说这玩意要命不?

  谁不是要养家湖口啊?

  这么扣下去,自己都没地儿说理去。

  就这么一点点的扳,一点点的立规矩。

  两月见效了。

  卢昌华在北宁的商标局注册了昌和牌面粉和豆油。

  包装上,他也进行了必要的改进。

  这会儿的面粉,都是棉布袋子。

  上面印刷上红色或者蓝色的文字。

  这种袋子的好处就是透气,面粉不会返潮。

  可缺点就太多了。

  既不防潮,也不防水,还不防老鼠。

  可老百姓喜欢。

  为啥?

  就因为这种棉袋子洗洗可重复使用。

  关键时刻还可以用来做衣服。

  原因就是以前的老百姓太穷了。

  这也算不要布票的棉布了,老百姓当然喜欢。

  可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十一年了。

  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以前各种物资都短缺,全国不得不使用各种票证来控制物资分配。

  现在的情况是,国家已经逐渐的取消了部分票证的使用,放开了部分市场。

  除了大中型工业产品外,都在逐步的放开。

  最先放开的就是粮食。

  老百姓的余粮可以光明正大的进市场交易了。

  衣食住行也逐渐的放开。

  国家一片欣欣向荣。

  我国也和苏俄关系正常化了。

  苏俄一直以来就是西方国家的对立阵营。

  为了应对强大的敌人,他们不得不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而民生类的轻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则非常薄弱。

  急需要大量的物资补充。

  中国就是它最好的来源。

  为此,从八十年代以来,在边境线开放了数个口岸,与中国进行易货贸易。

  当初卢昌华就是通过黑河进出口公司向苏俄销售了大量的罐头和羽绒服。

  他也换回来了化肥,再转卖给农场局,得到了可观的利润。

  他之所以要给面粉改变包装,就要为了适应苏俄市场的需求。

  苏俄夏季雨水大,冬季风雪大,面粉的包装如果不能防潮防雨,人家都不会要。

  黑省那么多粮油加工厂,面粉和豆油那么多,为啥人家不太愿意要呢?

  就是因为包装问题。

  他们就是要货了,也是提心吊胆的,生怕一场大雨让面粉泡汤。

  卢昌华的包装直接改成了覆膜编织袋。

  在编织袋外覆盖上一层塑料。

  印刷上中文和俄语。

  昌和牌面粉。

  “三舅,你看看我们的面粉,咋样?”

  周树德一见卢昌华带来的面粉就是眼前一亮。

  “好,这个包装好。”

  “你们有多少啊?”

  “现在有三千吨,还可以每月提供一千吨。”

  “这样啊,行,我去试试。”

  黑河边贸中心。

  周树德的摊位前,围满了苏俄各个公司的代表。

  “这样的面粉有多少?我都要了。”

  “不,你不能都要,我至少要一半!”

  “不,不,不!”

  几个苏俄大毛熊相互瞪着眼珠子,一副见面分一半,否则别想好的架势。

  远东各边疆省都有着自己的利益,他们虽然都是苏俄的人,可是自己城市的人民在挨饿,谁都受不了。

  “别急,我现在有三千吨,你们三个一人一千吨,以后每月还可提供一千吨这样的面粉。”

  周树德老神在在的说道。

  “哈拉少,哈拉少。”

  大毛熊撅着胡子,一脸的笑容。

  “不够,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很多很多。”

  周树德回来跟卢昌华一说实际情况,这让卢昌华也很为难。

  自己的粮油加工厂就那么大的产量,再多也没法生产。

  不过么,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这次他有了经验。

  “三舅,面粉的事,我想想办法。可是咱先说好,你拿啥货跟我换啊?”

  “这个嘛……”

  嘿,小子学精了。

  “你想要啥啊?”

  “你都有啥吧?”

  周树德从抽屉里拿出几张纸来。

  上面都是从苏俄换回来的物资。

  有钢材,水泥,化肥,矿石,木材,汽车和摩托车。

  “你看看需要啥吧?”

  周树德乐呵呵的看着他,心想,咋样?小子,让你开开眼。

  卢昌华一看,这上面的东西,没一样是他想要的。

  为啥?

  拿回来还得再处理,太麻烦了。

  见卢昌华直皱眉,周树德不解的问道:“咋的?没有相中的货?”

  “啧啧~”

  卢昌华直嘬牙花子。

  “三舅啊,这些虽然都是好东西,可我又不是倒爷,要这些玩意干哈啊?!”

  “那你想要啥?”

  “我想要钱。”

  “东西卖了不就是钱吗?”

  “话是这么说,可这周转一圈的时间太长了,风险太大,我不想要。”

  “咱们这是边贸,易货贸易,哪里有钱啊?!”

  “我想要苏俄的艺术品,你问问他们愿不愿意?”

  “要那玩意儿干啥?不当吃不当喝的,又不值钱。”

  “没事,只要是名家的字画,凋塑,他们国家的古老家具啥的都行,我就稀罕那玩意。”

  周树德的嘴角直抽抽,心说,这外甥姑爷是不是有毛病啊,脑子瓦特了?!

  卢昌华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基于他前世的眼光。

  两千年之后的国际艺术市场屡创新高。

  国内的艺术品在过去的几十上百年间,被世界各国掠夺,其中不乏俄国人。

  现在,卢昌华有机会抢回来一些,有啥不可?!

  再说了,他也不在乎这点面粉啊!

  苏俄的人为啥看见粮食就眼睛发光?就是因为,他们国家的粮食歉收,进口粮食又需要大量的外汇,他们有外汇吗?

  没有。

  所以,这几年食品的价格一直在疯涨。

  作为基础口粮的面粉更是他们急需的。

  周树德把卢昌华的这个要求传了过去。

  没想到,苏俄人回应很积极。

  “没问题,我们按照什么标准交易?”

  “一箱艺术品可交易一吨面粉。箱子的大小按照一个立方计算。”

  “哈哈,没问题,这个东西我们太多了。”

  “外甥姑爷啊,这次三舅算是赔本赚吆喝喽,你就交点管理费算了,我们给你报关。”

  他已经放弃了做中间商的身份,转变成了服务商。

  “行。”

  四月十五日,北宁农场局所属农场展开了春播的时候,卢昌华的运粮车已经奔跑在去黑河的路上。

  卢昌华不仅把自家的粮食运去了黑河,还大量收购了其他农场粮油加工厂的面粉,直接换上了他的包装。

  北宁农场局下辖十五个农场,有十五家粮油加工厂。

  除去长水农场外,卢昌华从那十四家收购了面粉三万吨。

  这次他花出了大量的现金。

  一千五百万元。

  苏俄人乐懵了。

  三万三千吨面粉足够他们得瑟几个月的。

  至于卢昌华要求的艺术品,好说。

  不说别的,就在远东地区,就有大量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这里的破烂多的是,留着干嘛?

  他们倒也守信用,先送过来了三千箱。

  黑河口岸过境就跑了十几趟。

  卢昌华哪懂这些啊,他让沉洋帮忙,在哈市找了几个专家教授,专门研究俄罗斯艺术的人,由他们来查验这些艺术品。

  当他们在口岸的库房里看到堆成山一般的木箱子,就有点发懵。

  卢昌华给他们配备了几十人的力工,专门开箱和封箱。

  当这些被打开的木箱在他们眼前一字排开的时候,他们的眼珠差点掉下来。

  箱子里的东西,不仅有沙皇时期的文物,还有近现代苏联艺术家的作品。

  不仅如此,还有些中国的文物。

  就连高丽的,东瀛的文物都有很多。

  一箱箱的看过去,他们已经麻木了。

  不仅有这些艺术品,还有些金银饰品和珠宝。

  也被当做艺术品装箱运了过来。

  卢昌华的面粉一进入苏俄的远东城市,得到了军政首脑的首肯。

  这样的贸易方式得到了支持。

  他们的博物馆就遭了殃。

  由军人组成的打包队,严格按照卢昌华的要求进行了打包整合,还让博物馆的人在每个箱子上挂上吊牌。

  写明是什么物品,什么年代等等。

  当然这些学者肯定反对,可是他们哪里扭得过枪杆子?

  再说了,自己的肚子也饿啊!

  知道是中国商人和他们做交换,判断对中国文物可能更感兴趣,于是也送来了大量流失在苏俄的中国文物。

  卢昌华对这些也不懂,那就交给懂的人来研究吧。

  这些专家被眼前的艺术瑰宝惊呆了,经过卢昌华的同意,他们又邀请来了其他的专家,很快组成了一个二十人的专家小组,专门清点登记造册这些文物。

  三千箱刚验完,又有三千箱过境了。

  这些专家幸福的差点晕过去。

  他们还一个劲儿的鼓动卢昌华,把这些都捐了。

  卢昌华嘿嘿一笑,“我自有安排,你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

  看\重生84,从养鱼开始\就\记\住\域\名\:\w\w\w\.\8\2\z\w\.\c\o\m\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