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穿越为崇祯实行改革开放

第七章 内阁改组

0:00
0:00

  当了几个月的皇帝,朱有见实在是累得要死。每天都天不亮就要起床上朝;每天批奏章批的手软;每天被各种捕风捉影的弹劾奏章气得头疼。

   明朝文官集团对皇帝的要求是很高的:必须勤政(反面教材是三十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不能有不良嗜好(反面案例是爱好蛐蛐的正德皇帝、爱好打仗的、爱好木工的天启皇帝朱由校);遵循祖宗成法;私生活要检点(跟哪个老婆睡觉都受大臣干涉)。

   按照这样的最高标准,这皇帝是没法当的。明朝少有的几个勤政皇帝,最后都年纪轻轻的就死了。当然有乱吃仙丹的原因,但是“过劳死”的成分也是很大的。清朝的雍正皇帝,也特别勤政,事必躬亲。最后也是四十多岁死了。

   所以说,独裁并不好玩。你作为独裁者,每天为自己的权力担心:担心大臣篡权,担心将领反叛,担心外族入侵,担心百姓暴乱。当不当皇帝,不是你可以选择的。你还不能选择不当皇帝,如英宗朱祁镇,本来被从瓦喇蒙古人那里放回之后,下决心不贪权位,当个自由自在的太上皇,甚至当个普通百姓。但是自己的弟弟朱启钰却时时担心其将皇权夺回,不但将其幽禁,还进行各种羞辱;某些权臣和阴谋家也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利用他。正如曹*所言,骑虎难下。对比一下欧洲封建社会史来看中国的历史,不得不感叹专制文化(不同于欧洲领主式封建制度,秦晖谓之“秦制”)让中国社会的暴戾、不宽容。

   朱有见觉得有必要改革一下政体,往后世的西方责任内阁制上靠拢下。

   怎么改革呢?放权?放给谁?放给内阁,则天下为内阁所控,内阁权力太大。当初明太祖废除相权,下令“妄议立相者杀无赦”,就是因为相权过大,胡惟庸这类权臣弄权。如果完全放权,日本幕府制度下,天皇成为完全的摆设,这样的好事在中国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夙有权臣废帝自立的传统。何况朱有见也不像当幕府制度下的天皇这样的傀儡。

   三-权-分-立其实还是比较科学的。明朝的政体演化其实也从侧面证明,分权与制衡是历史潮流,是世界潮流,是普遍的政治规律,不仅仅是“西方”的专利,也不是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明朝的内阁制之所以没有演化为现代民主政治,主要还是分权制衡的制度涉及上存在重大缺陷:完全没有普通民众的参与。古代中国,民意没有一个常规的渠道去影响政治,民众的疾苦和需求,指望一两个“青天大老爷”去庇护,指望圣君贤相去“纳谏”。后世的共和国时代,人们谈到“民主”,往往就是“作风民主”,指的是领导能够听从下级意见,还是没有超出“纳谏”的范畴。这是后世中国人对民主的最大误解。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步来吧。先从内阁开始。

   在查办魏忠贤的过程中,新皇帝对魏党分子的“宽容”,让“疾恶如仇”的东林党人大为不满。因为摸不准崇祯皇帝的脾气,对皇帝本人他们暂时不敢直接发难,于是矛头都对准了暂代首辅之职的温体仁。

   对此类奏折一律留中不发。作为对魏忠贤案的补充,朱有见下诏毁弃魏忠贤美化自己的《三朝要典》。另外对魏党分子的处理措施:所有魏忠贤生词,必须克日拆毁,或者捣毁其画像、雕像,改堂馆作他用;因建生词而勒索百姓者,要赔偿受害人财产损失;曾借机贪污者革职者,永不叙用;追赠东林党“七君子”谥号。

   之前办阉党逆案,内阁几个主要的大臣都被扳倒。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崔呈秀,因为是魏忠贤的骨干,先被罢官,后被“追究刑事责任”。其他如黄立极、施凤来等人也因为牵连阉党,或罢官或辞官。内阁只有一个温体仁在支撑局面。

   新人新气象,一朝天子一朝臣。对朝臣而言,入阁拜相是其政治生涯的顶峰,谁有机会冲刺一把的话都不甘放弃之。

   弹劾的火力突然集中于温体仁身上。新的党争开始了。这次依然是东林党人发起的。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正朔,标榜清流,崇尚空谈,看不起任何与他们志不同道不合之人。

   党争不可怕,但必须慎重对待,因势力导。

   朱有见下旨:“朕知道诸位大臣皆是国之栋梁,宰辅之才。眼下内外纷扰,归结起来不过民生与边患二事,国家动荡正是能臣辈出之时。有真知灼见之士不妨就此二者择其一,作策论一篇。”

   民生与边患。民生是什么?当然是小民生计了。但是上升到朝堂层面,自然不会是鸡毛蒜皮、柴米油盐。这个题目挺大。边患这个倒容易,现今最大的边患不外乎后金了。

   几日间陆续有官员上交策论。朱有见命太监一一读来。不得不说,他们的文章都写的挺好,排比对仗,出口成章。但是在朱有见这样的现代人看来,见识还是太浅薄,更何况很多人根本言之无物。这倒不是说朱有见本身有多高明,开了外挂的朱有见毕竟有预知历史的优势。呵呵。

   老奸巨滑的大臣们都看出来这是一个机会。也在想办法揣摩皇帝的想法。而皇帝下令写的这个“作文”,也通过邸报传到了全国。之前指望通过廷推拉票入阁的大臣,也在积极思考相关问题的对策。

   朱有见没有对已经上交的几篇策论进行评价。而是将“写作业”的任务扩大到全国各级官员。同时下令,全国各级主管刑名的官吏,将各自审理过的案子,择其要者编辑成书,皇帝要成立“大明帝国法学院”,拿来当教材。对全国各级军官也有一个写报告的任务,鉴于军官的文化水平有限,特准幕僚代笔,只是代笔的幕僚也须署上自己的姓名。

   各种报告如雪片般飞来。朱有见看得头晕眼花。心想,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嘛。

   想想又比较头痛,嫌麻烦。“算了还是按以前的规矩办吧,搞廷推,”朱有见想道。

   廷推制度,很有点现代这回的民主选举的意味,但是并不是真的选举,而是由九卿及各科道官员共同推举阁臣,由皇帝圈定。而候选人按照惯例必须出自翰林院,必须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

   前世的历史,崇祯皇帝上台后的首次廷推,因为阉党遭受严重打击,结果会推名单上几乎全是东林党人,结果崇祯帝非常猜忌,一个都不用。而且比较搞笑的是,崇祯后来采取的一个新的阁臣选任办法:枚卜――就是抓阄。后世一个笑话说,人家的总统时是选出来的,我们的主席是摇号产生的。崇祯时的枚卜,就是“摇号”,真是笑话。

   这一世,虽然朱有见努力缩小打击面,但是被打上阉党标签的人,还是声名狼藉,廷推的结果还是东林党人占大头。其中东林党人的领袖钱谦益,赫然列于榜首。

   朱有见看过《一代名妓董小宛》,所以对钱谦益和他的弟子冒辟疆都略知一二。总的来说,这俩人都不是男人,一个屈身事清,一个薄情寡义。

   更搞笑的是,明亡后钱谦益要以身殉明,举行了很隆重的投水自杀仪式,结果最后也没敢跳下去。别人问为什么不跳,他的回答是“水太冷了”。相比之下,他那妓女出身的小妾柳如是,反而义无反顾地跳了。可见,高喊“存天理,灭人欲”的文人,其实也是很虚伪的。

   当然,东林党人也并不全是清议之人,其中的李三才就是一个实干的人才。如果李三才还活着多么好啊,朱有见想道。

   朱有见先让他们搞了一个“竞选演说”。这个办法太新奇了,大臣们一个个都很茫然。朱有见说,没什么特别的,前两天让你们写的策论的内容说说就行。

   位列榜首的钱谦益首当其冲,开口就是“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起承转合,真的是一篇精巧的八股文。唯一的缺憾就是什么具体的措施也没有谈。

   其他候选人也是差不多。

   第二天,朱有见又出了新花样:候选人接受大臣质询。

   当即有言官弹劾钱谦益在某年某月主持某某考试的时候有贪污行为。钱谦益气得不行,脸憋得通红。其他东林党的大臣也纷纷帮钱谦益说话,讲的无非是钱谦益一向廉洁之类。控诉的人没有证据,辩护的人抓不住重点。朝堂上吵成一团。

   早看过历史的朱有见知道,这是温体仁的阴谋。搞这些莫须有的就不好玩了。朱有见发话了:“你这指控可有证据?”

   自古以来言官都是风闻奏事,这是他们的特权,第一回听说还需要证据,这名言官当即愣了,说道:“时日已久,证据不存。”

   朱有见道:“好吧,那从今天起立一个规矩,凡是指控大臣的,都准备好证据,书证、物证、人证都可以,拿到公堂上对质,没有证据的事就别提了。另外犯了法的,已经收到处罚的,也不要再提了,一事不两罚。还有,从今天起,凡是入选阁臣的,先要申报财产,田地、房宅、商铺都要申报,现银超过一千两的,也要申报。吏部派员核实造册。”

   钱谦益都已经心灰意冷了,听见皇帝给他台阶下,也没听个完整,就跪下喊“皇上英明”。

   其他大臣,倒是听清楚了最后一句,当即有人道:“自古以来就有才不外露之说,这申报财产是不是可以从长计议?”

   “好啊,你也可以不申报财产,从今往后,入阁就别想了。朕可不想让一个贪脏枉法之徒混入内阁,祸国殃民。另外,吏部与户部商量一个方案,提高一下各位大臣的俸禄,别让遵纪守法的大臣们吃不饱饭,那可失了朝廷的体面了。”

   “皇上,您提到商铺也要那个什么申报,可是说大臣也可经商了?”

   “对。”

   “这商乃末流,大臣怎么可以经商呢?有辱斯文。”

   另一大臣接话道:“大人您这话说的是挺高调,但是放眼满朝上下,两京与地方内外官员,就几个不经商的?”――浙江口音。

   一个山东口音的大臣说:“臣等山东官员可是不经商的。”

   “您可以经常给人写墓志铭,收润笔的。这细说起来,还是有受贿的嫌疑呢。”

   “你!!”

   ……

   “好了好了。这事就这么决定了。凡是入阁的大臣,不但自己的财产要申报,三族之内的亲属也要申报。凡是积极申报的,即使有不检点,也都既往不究;哪家大臣有钱,朕也不会去你家打秋风的。……温爱卿,你要不要申报?”

   温体仁也在廷推的名单上。这会就是不像入阁也不能忤逆了皇帝啊,否则前途就没了。温体仁连忙跪下,“臣愿意申报财产。”

   “温爱卿忠贞体国啊。这入阁候选人的质询明天继续进行,不想申报财产的,明天就不用参加质询了。”

   ……

   最终,内阁的名单拟定。钱谦益为首辅,温体仁为次辅,总共七人,东林党人与非东林党人各半。同时规定,除弹劾阁臣和六部长官的奏章外,所有的奏章直接送到,内阁票拟,也不必报皇帝批准了,七人中有四人署名同意即可决议,付诸执行。内阁的各项决议案必须抄一份送给皇帝,同样是至少四人署名。一项议案,赞同与反对人数相同,议而不决的,报皇帝裁决。皇帝不同意内阁决议案的,必须在五天内在朝会时亲自说明,不得由太监代劳。皇帝在收到内阁决议案五天内声明驳回的内阁决议案,内阁必须撤回,六部也不得执行。

   这些规定是放权给文官集团,给皇帝减负的,同时也间接防止内监上下手。

   另外,朱有见想起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下令召徐光启入京。

<>read_di();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